鶴慶白族婦女楊芝雄,用一雙巧手一針一線通過50多年的堅守、傳承著鶴慶甸南民族民間文化,與甸南刺繡默默相伴,繪就了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今年67歲的楊芝雄,是金墩鄉銀河村趙家登自然村人,現居住在云鶴鎮振興小區,她從小傳承了母親的針線活,堅守刺繡數十載。
當時楊芝雄母親是金墩村楊李登自然村有名的刺繡高手,不僅能裁剪衣服,還隨時幫村中婦女剪鞋樣、鞋墊、鞋底等,針線活做得非常出色。楊芝雄從小在母親跟前耳濡目染,十二三歲就開始學習針線活,一直堅守傳承刺繡工藝。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盛行,一家人的鞋子,基本都由家庭主婦承擔,一人做、全家穿,很少到街上買。由于受甸南傳統文化熏陶,又得益于母親的指點,楊芝雄從小練就了一雙刺繡巧手。
楊芝雄刺繡技法精湛,特別擅長做各式各樣的繡花鞋,深受各地人們的喜愛。她早期的刺繡作品主要有白族手工繡花鞋(虎頭鞋)、繡花方口鞋、繡花貓鞋(周歲鞋)、新娘大紅繡花鞋(俗稱尖幫鞋)、娘大紅繡花壽鞋(又稱裝老鞋)等;后期刺繡作品廣泛,除甸南新娘妝,包括新娘衣服、方巾、披肩、圍腰、飄帶外,還有香包、掛包、掛圖等等,作品圖案豐富多彩,涉及花、鳥、蟲、魚等動植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甸南刺繡由于一針一線都要經手工縫繞而成,所以每完成一件繡品,都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一套甸南新娘妝的刺繡制作,需要耗時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繡完,是甸南新娘出嫁的必穿服飾。隨著社會發展,能夠日復一日堅守,讓甸南刺繡傳承和發揚下去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少。許多種繡品的繡制技藝瀕臨失傳,但楊芝雄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堅守著甸南刺繡手工藝,搶救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刺繡絕世佳作,表達了她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芝雄數十年的執著堅守,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憑借刺繡絕活,2019年她參加大理三月街金牌名品大賽,她的刺繡作品《手工繡花鞋》獲得了三月街組委會金牌名品大賽銀獎;在2021年鶴慶縣“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中成績突出,獲得縣文旅局頒發榮譽證書。
責任編輯: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