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趙煥珍正在繡新娘裝衣袖)
唐詩有云: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換句通俗的話來說,便是真正的高手其實在民間。甸南位于鶴慶壩子的最南端,包括金墩鄉金墩、銀河、邑頭、化龍、孝廉等5個村。說起甸南,最具特色的便是甸南白族婦女的穿著,在甸南一帶,刺繡便一直流傳于婦女之間。
(圖為趙煥珍繡好的城墻姿擋袖)
在鶴慶縣金墩鄉銀河村上曲江自然村,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繡娘,她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名利雙收風華正茂后一朝失去所有,不甘心落寞度過余生而又重新振作開始了新的征程。她是趙煥珍,一個70歲的老繡娘。
能畫能剪還能繡,這個繡娘板扎得很呢!
(圖為趙煥珍正在為畫花新娘手巾畫樣)
(圖為畫好的畫花新娘手巾樣式)
(圖為趙煥珍剪好的花式)
一件簡單的刺繡作品,得經歷很多細小而繁瑣的程序。一朵花的成型,得先由繡娘自己在心中構造花式,然后再在紙上畫出,畫好后剪下來,以五彩絲線繡之。每一步,都極富創造性和藝術性,考驗繡娘的,不單單是一種技巧而已。
飛來的橫禍,一場大火毀掉了所有!
2012年9月28日,一場大火,燒毀了趙煥珍所有的作品以及老一輩留下的繡樣等等很多無法復制的珍貴物件,使她一朝失去所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折磨中。
(圖為趙煥珍收藏的被毀作品影像)
重新開始,只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思量再三,趙煥珍決定重新開始。2012年底,她便開始著手恢復重繡了80%的作品,創新了新娘的各種飾樣,恢復了傳統的小孩子飾品,創新出了十二生肖帽、十二生肖鞋。還將傳統的老年服飾創新加工,有了獨屬于自己的風格。而對于已經失去的榮譽,趙煥珍有遺憾卻也仍在努力,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重新獲取。目前,趙煥珍邊創新作品準備晉級,邊著手準備出一本詳細記載鶴慶甸南白族新娘裝的書籍。她說,成名獲利不是她的目的,她只是不想那些絢爛美好、獨具特色的飾品做法,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殆盡,不再被人熟知,更不希望真正的好的東西被埋沒了。
(圖為趙煥珍繡好的小孩水仙花帽)
(圖為趙煥珍設計的小孩魚尾帽)
(圖為趙煥珍繡好的童鞋)
如今,已經70歲高齡的趙煥珍,還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只是年歲見長,她的眼睛已經不太明朗,做起東西來也有些吃力。她有些無奈的告訴小編:“曉不得自己還可以做多久,還能做出來些什么,但只要還有一點力氣,就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保護好,不能讓它消失不見了?!?/span>
(圖為趙煥珍繡好的甸南新娘帽)
(趙煥珍繡好的新娘衣領)
(圖為趙煥珍繡好的新娘滿花鞋)
所謂傳承和發揚,不過是一些平凡的人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著那些漸漸遠去的手藝,用重復繁瑣的工序,去把很多無法詳盡描寫的東西,通過口耳相傳,不斷地練習和摸索,讓它繼續鮮活地存在著。這樣的人,有很多;這樣的人,最可愛?。Q慶通訊)
責任編輯: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